在文化研究领域,古籍的整理与挖掘一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它不仅能够让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还能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滋养。霍邱诗人、书法理论家张孝玉对《壮陶阁书画录》的研究与点校,便是这样一个极具价值的文化工程。
裴景福,这位清末民初的收藏家,一生交游广泛,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收藏理念与审美观念。他的《壮陶阁书画录》共二十二卷,著录时间跨度从魏晋钟太傅一直到晋唐宋明清的名迹,其中不乏清宫廷内府散出的珍贵藏品,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书画著录书籍之一。
张孝玉长期致力于书法史、书画个案的研究与考证,对中国古典诗词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出于对乡贤裴景福的敬仰,他将目光聚焦于《壮陶阁书画录》 。这部著作不同于一般的书画著录,所记载的藏品极为丰富,考订严谨细致,评价精妙入微。然而,由于其文言古奥,对于普通读者和研究者来说,阅读与理解存在较大障碍。
为了让这部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被更多人读懂,张孝玉耗时多年,投身于对《壮陶阁书画录》的整理工作。他逐字录入,对内容进行精心断句、注解,将繁体古籍转化为简体白话并加以注释。这一过程充满挑战,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对每一个字词、每一处典故都要进行深入考证,确保点校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
在研究过程中,张孝玉通过对裴景福生平资料的挖掘,以及对其《河海昆仑录》《睫闇诗抄》等相关文献和图像资料的梳理,分析裴景福生前书画篆刻鉴藏、诗词创作及交游的基本状况,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裴景福,并进一步剖析裴景福书画鉴藏的成就及经验,揭示出裴景福在晚清民国时期书画收藏界的代表性。
例如,从《壮陶阁书画录》中可以发现裴景福对苏轼作品有着独特的偏爱,经他收藏、鉴定过的苏轼作品数量众多,涵盖了多种书法和绘画形式。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对裴景福个人收藏偏好的认识,也为研究苏轼作品在后世的流传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5年8月9日,霍邱县新店镇举办了张孝玉《壮陶阁书画录》(明清卷)点校本出版座谈会。来自各地的领导、专家和文学艺术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部点校本的价值与意义。座谈会上,专家们对张孝玉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的点校不仅让晦涩的古籍变得通俗易懂,更是对文献的抢救性保护,填补了淮河流域文化研究的空白。通过这一独特视角,连接起鉴藏实践、文献传统与时代文化,为书画鉴藏史增添了新的活力。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夏冬波指出,以《壮陶阁书画录》为主题的研究,通过“著录文本”这一独特视角,连接起鉴藏实践、文献传统与时代文化,为书画鉴藏史增添了新的维度。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季永称赞张孝玉是霍邱这片文学艺术沃土中生长出的一株独秀,他的工作是对家乡文化根系的“培土” 。
霍邱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开宝强调,裴景福及其《壮陶阁书画录》是霍邱珍贵的文化遗产,张孝玉的点译工作意义重大,希望以此为契机,带动更多人参与家乡文化的发掘与传播,让霍邱的文化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
张孝玉对壮陶阁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一部古籍的整理,更是对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字重见生机,使乡贤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激励着更多人去探寻和传承家乡的文化瑰宝。(撰稿:徐有亭 责编:韩同瑞)